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刘梅珍手工制陶非遗工作室领衔人代表海南传承人参加2025年度国家级非遗研修班并作结业发言

发布时间:2025-09-13
文章来源: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

海南科技职业大学设计学院不仅深耕非遗教育教学,更依托省级刘梅珍手工制陶非遗传承技艺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海南本土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实践的重要阵地。2025年9月8日至12日,该工作室领衔人、设计学院教师刘梅珍,以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代表的身份,受邀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承办、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协办的 2025 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并在结业环节面向全国16个省(区、市)的200 余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表结业感言,既展现个人在手工制陶非遗领域的传承积淀,更传递海南非遗保护与创新的实践成果。

本次研修班以“加强非遗传承交流互鉴,提升传承人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紧密围绕非遗保护政策理论、传承人权利与义务、非遗传承与创新、非遗新媒体传播四大核心内容,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观摩学习、主题座谈、学员沙龙等多元化形式开展。在为期5天的研修中,刘梅珍教师与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份的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系统学习最新非遗保护政策,借鉴各地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的先进经验,尤其在非遗与新媒体融合传播、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等领域收获颇丰。

 结业发言环节,刘梅珍教师首先对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精心组织、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的专业授课,以及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的细致保障表示衷心感谢。她提到,此次研修是一次“跨越地域的非遗对话”,200余名国家级传承人带来的各地非遗实践案例,不仅拓宽了海南非遗传承的思路,更让她深刻感受到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石”的强大生命力。 随后,刘梅珍教师结合海南非遗传承实践,分享了海南在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等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中的探索成果。她表示,海南依托独特的热带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方面持续发力,而此次研修学到的“非遗+新媒体”传播策略、“非遗+产业”创新模式,将为海南非遗进一步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提供重要助力。

“非遗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刘梅珍教师在发言中强调,作为海南非遗传承人代表,她将把此次研修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方面持续深耕自身传承的非遗项目,坚守传统技艺的核心精髓;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海南非遗与现代设计、文旅产业、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让海南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同时也期待未来能与全国更多非遗传承人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刘梅珍教师的发言不仅展现了海南非遗传承人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担当,更引发了现场其他传承人对“地域非遗协同发展”的热烈共鸣。不少传承人表示,期待未来与海南开展非遗交流合作,共同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助力非遗保护事业迈上新台阶。 据悉,本次研修班严格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要求,优先遴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海南共选派1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1名领队参加,刘梅珍教师作为海南代表发言,既是对其个人非遗传承工作的肯定,也为海南非遗与全国非遗领域的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

作为刘梅珍教师所在的设计学院,始终将非遗传承与教育教学、学科建设深度融合,致力于以专业力量助力非遗 “活起来、传下去”。此次刘梅珍教师在国家级研修班的学习与发言,不仅是个人传承实践的重要成长,更成为学院非遗教育成果的生动展示。未来,学院将以此次研修为契机,进一步依托设计学科优势,深化与海南非遗传承领域的合作,通过开设非遗相关课程、搭建非遗创新实践平台、组织师生参与非遗保护项目等方式,推动非遗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积极吸纳刘梅珍教师带回的先进经验,探索“非遗 + 设计 + 产业” 的融合新路径,为海南非遗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培育更多专业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贡献高校力量。

刘梅珍老师代表海南地区发言

刘梅珍老师“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证书